关于金融促进商务商贸、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 时间:2016-05-05
  •   金融业作为秦淮区转型发展主导优势产业之一,在全区经济发展和税收贡献上起着明显的支撑作用。但在快速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和机遇挑战,迫切需要围绕区内主业做实做强。

      一、现状

      1、金融业发展竞争激烈。

      2、金融与相关产业协同作用发挥不足。

      3、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建立。

      二、分析

      根据市委市政府将“加快建设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提升河西金融集聚区和新街口金融商务区能级”作为全市金融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新秦淮区“打造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高地,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的总体发展定位,如何加快推进金融与区内商务商贸、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

      (一)创新机制

      秦淮区与河西CBD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发挥互补功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力争通过差异化特色获得竞争优势。更多支持和发挥新型金融组织机构的作用,比如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弘业期货、苏宁消费金融、苏兴金融租赁等。

      1、数据驱动创新。依托国家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南京金电文创、云创大数据等区内大数据公司为突破口,用“大数据”重构秦淮区信用体系。利用数据挖掘和信用评价,为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和个人提供企业信用“体检报告”;对秦淮区重点培育库内的企业进行综合信用评级、授予“信用惠企”差别化待遇,优先给予公共政策扶持,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支持有条件的大数据公司争取征信牌照的申请。

      2、推动保险创新。利用本区保险机构省级以上分公司占全市39.1%的优势,着力形成保险产业的集聚效应,积极争取保险监管部门的支持,延伸保险服务产业链,积极申请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鼓励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股债结合、证券化产品等方式,参与南部新城开发、棚户区改造、老城南文化旅游综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演艺项目众筹等。

      3、消费金融创新。支持苏宁消费公司等机构依托两大商圈探索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服务模式,抓住省市文化消费平台建设契机,将秦淮区文化旅游资源有机融入之中,结合大数据征信,促进区内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的拉动。

      二、合作机制

      利用区域金融服务优势,加大与区内商务商贸、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的融合发展。

      1、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大数据平台开展合作,量化数据资产为创新金融产品;推进金融消费公司与大数据平台的合作,建立分级运用、分级管理的大数据模式;

      2、支持大型企业设立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利用南部新城开发之际,指导大型企业集团研究金融政策,建立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帮助完善产业链整合和金融附加值的延伸。秦淮区开展产业金融协同具有天然的优势,不仅能加快产融结合的步伐,也契合了当下企业转型的需要。

      3、“十三五”期间区域内以改革试验区为代表的重大建设项目将陆续实施,迫切需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新的开发模式、拓展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以满足新区开发和老城更新庞大的融资需求。可以借鉴保险资金、PPP模式等新型融资方式对项目的支持。

      4、加大区内商务商贸和文化旅游两大产业优势的整合,借鉴成都太古里项目,建设具有秦淮特色的文化商务圈。

      三、交流机制

      1、成立区级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跨部门的金融发展组织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区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吸纳各类智力资源,提高政策制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2、明确区领导及相关部门定点服务机制,加大与区内金融总部、龙头企业的股东之间的沟通,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交流,让股东方了解秦淮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加大股东方持续投入秦淮的信心和力度。

      3、以金融为抓手,建立区级金融发展微信公众号(“金秦淮”)打造各类金融机构交流和辖内重点商贸、文化龙头企业跨业合作的虚拟协作空间,建立金融支持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态。

      四、人才机制

      1、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金融创新人才引进、金融管理人才培养和金融发展研究,加大与国家省市金融学院的合作,探索成立金融研究院,构筑区域金融人才和研究高地。

      2、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围绕产业发展要求、企业实际需要,鼓励区内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对接,采取“2+1”订单式培养方式,两年学校培养,一年定点实训方式,为金融机构储备一批结构合理的金融复合型人才。

      3、实施金融人才数据库计划

      利用区内大数据应有优势,建设金融人才数据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统计分析,为政府决策、高校培养、企业用人、人才流动等提供指引。

      五、保障机制

      区本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与区内金融、产业发展配套的财政资金引导,鼓励和推动金融产业创新健康发展、人才奖励和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补偿分担。

      总之,希望通过政府搭建金融与产业交流合作平台,优化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新秦淮战略目标的实现。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