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莲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区非遗保护实践趋于务实、具体,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建立了四级非遗项目保护制度,工作不断规范;文化传承普及化,方式不断创新;项目传承阵地化,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但同时,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难题:一是部分项目因传承人年龄老化、体弱多病等原因持续传承艰难,濒临失传。二是缺少培养接班人的激励政策,难以吸引年轻人学艺,存在人走艺亡现象。三是省、市对相应级别的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有扶持政策,但区级层面扶持力度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立足常态长效,建立健全非遗机制。一是成立非遗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非遗保护工作,并聘请相关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为顾问。二是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设立区级非遗保护资金用于全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项目保护、传承人培养、活动开展、非遗数字化档案建设等工作。每年争取2-3个国家级以上项目的专项保护资金。三是修改完善5个国家级以上项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加快起草制定省级非遗项目的可行性保护规划。
2、加强人才保障,做好非遗传承。编制非遗传习教材,设立非遗传习基地,开展非遗主题宣传活动,可试点免费开设南京白局普及性教学;借助高校、职校等科教资源,开展传承人培训、专题研讨和传承实践,提高传承人的理论水平和传习技能;建立传承人考核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并对当年晋升国家、省、市级的传承人分别给予奖励;鼓励传承人招募徒弟、传授技艺,对60岁以上的区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一定补贴;积极引进非遗管理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保持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
3、坚持活态传承,加强生产性保护。一是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相关单位给予房租减免等优惠。二是发挥现有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功能,打造省级以上传承基地。设置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非遗项目展示馆,创建“中国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基地”。三是以秦淮灯彩公司为试点,积极推进秦淮灯彩研发、制作、推广、营销的产业化。四是深挖非遗资源,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在全社会公开招标,共同研发推广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化旅游衍生品。五是组织我区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走出去,参加旅交会、文博会等高水平展会,鼓励并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扩大全区非遗项目的市场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上一篇: 关于加强金融稳定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