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区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时间:2015-01-27
  • 关于加快我区现代金融服务中心

    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区政协课题组

     

    金融中心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经济、金融综合实力的象征。继上海、北京、深圳确立国际金融中心领先城市之后,南京提出了“建设泛长三角北翼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为深化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一体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内涵。加快秦淮金融业发展,是贯彻落实区委“三中心、一高地”战略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主要路径,也是服务南京建设泛长三角北翼区域金融中心的重大任务。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我区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新街口金融商务区能级,区政协联合区金融办、区委党校组成课题组,分赴北京、深圳等先进城区学习考察,专题调研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经验,结合分析我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实际,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供区委决策参考。

    一、我区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中心的机遇与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南京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以及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势,都使秦淮金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区金融业发展历史底蕴深厚,近代以来一直是南京都市圈的金融中心。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建设,秦淮区已经具备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南,享有“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美誉。拥有轨道交通体系——地铁1、2、3号线和宁杭、宁沪等10多条城际高速,紧邻亚洲规模最大的铁路枢纽——南京南站。作为宁沪发展轴线的节点区域,是南京融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发达的交通网络使秦淮区能够便捷地承接上海金融中心、上海自贸区的辐射推动,同时也有助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融汇协同,进一步放大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接轨大上海、支撑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金融发展基础良好。作为全市金融业发展的主导功能区,我区金融资源集中度和金融服务功能首位度位居全省前列。新街口金融商务区集聚了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银监局、江苏省证监局、江苏省保监局等监管机构;江苏银行、华泰证券、弘业期货等5家金融法人机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等13家银行业区域性总部机构,以及27家保险机构省级分公司,200余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2014年上半年,秦淮区金融业增加值47.4亿元,占全区GDP 的17.5%;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19.8%;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10.4%。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秦淮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3、资源禀赋潜力巨大。我区商务商贸繁荣,拥有新街口、夫子庙两大商圈。新街口中央商务区是唯一具备金融服务功能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汇聚了金鹰、中央、东方等商业旗舰和苏宁、国美等国内家电业龙头企业以及长发CFC、斯亚·财富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标志性商务楼宇,拥有庞大的产业集聚基础,具备金融和产业互动发展的经济形态。同时文化科技优势凸显,拥有4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南京主城区内唯一的省级开发区。晨光1865产业园是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聚了科技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企业120余家,为我区培育发展金融和金融衍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金融创新更趋活跃。把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中心纳入全区打造“三中心、一高地”的目标之一,主动对接省市金融主管部门,率先在全市成立金融发展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推进新街口金融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重点业态,启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南京互联网金融中心落户;聚焦载体建设,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东方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聚集金融要素市场,成功引进消费金融龙头企业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推动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邮币卡交易品种挂牌交易,新无限医疗股份在上海股交中心股份转让系统成功挂牌,实现我区在地企业上市挂牌零的突破,为秦淮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中心面临的挑战与难题

    秦淮已经为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对比南京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的要求,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不足。

    1、规划建设滞后。南京市金融发展十年规划,虽然已经明确新街口金融集聚区建设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尚未制定与之相衔接的具体配套发展规划。对金融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规律及趋势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对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上缺乏科学、长远、清晰的实施计划,迟滞了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创新体系和金融环境的发展步伐。集聚区在老城改造、楼宇更新、商业居住等方面的工作任务艰巨,公共服务、政策引导、人才储备等软环境质量也亟待进一步改善。集聚区与南京河西金融城同质化程度较高,错位发展的金融特色没有发挥,“磁场”效应尚未形成。这些都增加了我区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中心的困难。

    2、发展空间硬约束。我区金融业现有空间和载体规模,和深圳罗湖区蔡屋围金融区、北京西城区金融街等相比,已形成很大的差距,直接导致金融集聚程度的巨大差别。而且河西金融城的开发建设,对新街口金融商务区的空间整合、土地供给、配套设施等硬件环境也形成了新一轮倒逼。土地和房产资源的稀缺,制约了金融法人机构和区域总部机构的壮大和引进,使得新进入南京的、甚至是已在主城区办公的金融法人机构和区域性总部机构逐步迁往河西金融城。

    3、政策导向不平等。我区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不高,传统金融机构集聚多,外资金融机构较少,而传统金融行业正面临创新和转型的压力,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金融机构、新金融业态将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全面支持南京(河西)金融集聚区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全市新建金融机构必须向河西金融集聚区集中,并享有土地供应、税费减免、招商推荐等各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使我区在金融业培育和招商方面面临着与河西金融城在政策上的不平等竞争。

    4、高端人才匮乏。虽然近年来我区加强了人才引进工作,但金融人才特别是国际金融高级管理人才以及通晓国际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是制约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一大比较劣势。目前,全区金融从业人员虽已超过万人,但和深圳的18万人、北京的25万人相比有很大差距。在人员结构上,我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国际资格论证书的人才不足200人,约占从业人员的2%,也远远低于深圳、北京6-8%的水准。

    三、国内先进城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与启示

    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深圳、北京、杭州、天津等地城区已走在了前面,其经验做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加快高端载体建设,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京基100,深圳金融中心新地标,矗立深圳罗湖蔡屋围金融核心区,是罗湖通过旧城改造,推进重大金融载体建设的大手笔。这一高100层的世界级金融大厦加速了该区域的知名企业集聚,深圳近半数的银行机构、金融企业、证券机构以及驻深人民银行和深圳交易所集聚于此。罗湖区实施金融开放战略,推进深港金融圈发展,以优质的载体和环境吸引香港外资金融机构内迁,发展金融后台、金融外包、人民币跨境等业务,使罗湖成为世界资本交流融通的重要窗口。借鉴罗湖经验,我区只有加快主城改造,开发建设新一代高端金融写字楼,才能更好地吸引全球知名企业入驻,巩固和加强我区金融中心地位,使新街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商圈与世界级的商务平台。

    启示之二:做大做强龙头产业,活跃金融要素市场。北京西城区坚持优先发展总部经济和要素市场,持续对金融街进行改造扩建,走上了做强龙头产业带动金融集聚的发展道路。金融街核心区面积2.5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总规模600万平方米,集聚了各类金融机构近1500家,全国100%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分之一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总部,60%的保险集团总部以及北京产权交易所等10余家各类要素市场。北京全市近一半的金融业增加值、三分之一的三级税收来自金融街地区。目前正在启动金融街二期建设,围绕核心区扩大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建设德胜科技园总部机构后台服务区,通过前台、后台这一模式进一步解决金融街载体不足的问题。我区与西城区同为老城区,应重点围绕新街口金融商务区进行连片改造、拆迁,置换存量房地产,用于现有龙头金融企业改善办公条件、扩展金融业务,带动引进更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进一步提升金融集聚度。

    启示之三:建设金融产业园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杭州上城区在寻找新的金融增长点的过程中,选择了私募基金产业,与上海公募基金业错位竞争,重点打造玉皇山南国际金融园,克服了城市中心区的硬约束难题,走上了一条掘金的新路子。山南基金小镇以美国格林尼治小镇为标杆,通过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文化、金融与文创的融合,把私募金融产业做大做强,园区目前已入驻联创投资、清科集团、敦和投资、赛伯乐投资等65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企业,管理资金规模达1000亿元。基金小镇建设打通了民间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通道,为社会财富和民间资金的有效转化提供了专业化的创新平台。上城区创新金融发展空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寻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金融产业园,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格局,形成结构合理、富有弹性、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地方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南京和全省产业整合、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启示之四:瞄准新兴金融业态,提升金融增长空间。相较于引入金融总部困难、金融总部地方税收贡献较小、传统金融业监管严格、传统金融业增长缓慢等问题,新兴金融业监管相对宽松,容易发展,且地方税收贡献大,发展空间大。所以包括滨海新区在内的很多城区,错位竞争,已经把重点瞄准新兴金融业,谋取建立细分金融产业地区性甚至全国性影响的金融新优势。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于家堡金融区大力发展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要素市场、结算中心等新金融业态,着力打造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我区集聚的传统金融机构较多,应加快推动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和转型,另外还要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金融机构、新金融业态,加速从数量集聚向要素集聚转变,实现金融业新的增长。

    四、推进秦淮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国家、省、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工作。和罗湖等城区相比,我区金融税收贡献度、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还有较大差距。差距预示着潜力,经验带给我们信心,我区应抢抓南京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金融中心的重大机遇,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建设“一区、一街、两园”为抓手,努力把秦淮建设成为金融机构集聚、要素市场完备、金融人才汇集、金融生态优良、金融创新活跃,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营运中心。

    1、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各地金融中心的建设表明,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必须统筹规划省、市、区的战略目标,高位协调,层层推动。在省级层面,应谋求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争取国家层面对我区金融改革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金融产品、工具和制度在秦淮先行先试。在市级层面,应明确我区作为全市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鼓励国际金融财团优先入驻秦淮,积极承接国际金融转移。在区级层面,则应根据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的定位,抓紧编制我区金融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确定金融业发展的产业形态和空间布局。同时组建区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特邀省、市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顾问,驻区“一行、三会”金融机构高管、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区金融办、发改、财政、招商、楼宇等部门领导为主要成员,协调解决我区金融中心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2、放大金融产业空间,多元格局齐头并进。借鉴先进城区经验,我区应该巩固传统优势,拓展新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建议加快推进“一区、一街、两园”建设,共同构成各具特色、互为呼应、联动发展的金融格局。一是加快新街口金融集聚区提档升级。规划建设地标性香港城金融中心大厦,使香港城成为南京金融中心的新地标和世界500强名企的殿堂。加快洪武南路、中山东路、太平南路新金融载体建设和现有载体的优化重组,全面提升区域商务软环境。大力吸引各类金融企业和金融业态集聚发展,使新街口成为南京最为繁荣、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区域。二是建设水街消费金融产业街。借鉴杭州上城打造基金小镇的做法,抢抓南京市作为国家消费金融试点城市的契机,依托水街依城傍水的自然环境和风格迥异的建筑特色,吸引支付结算、消费信贷、消费租赁和移动支付等消费金融机构集聚,开辟新的金融增长点。三是建设文化金融产业园。可在1865文创园先行先试,依托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及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创新艺术品交易、产权交易及商标权、著作权质押融资等文化金融产品,构建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文化要素交易市场,将晨光1865文创园建成全市文化金融创新试验区。四是建设科技金融产业园。以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引进金融软件开发、数据存储、云计算、保险经纪、支付结算、票据清收与贴现、外币零钞兑换、金融产品搜索与经纪门户平台、金融研训等金融服务外包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集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园区成为全市科技研发孵化集聚区、创业投资活跃区和科技创新先导区。

    3、完善载体资源配置,打造特色金融品牌。载体品质是金融中心形象和品牌的重要标准。建议结合我区金融产业特性,加快制定扶持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丰富重大金融载体高端化、国际化的品质内涵。一是优化载体发展空间。一方面要突破发展空间硬约束的瓶颈,预留好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及周边地区可供二次开发的土地资源和可供置换的楼宇资源,尽量满足新增金融、商务载体用地,确保高端金融机构入驻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针对扶持政策不平等的状况,统筹运用好财税土地政策,发挥其在支持股权投资业发展、促进企业上市、吸引金融机构总部、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激励效应。二是促进互联网金融集聚发展。要以南京互联网金融中心落户为契机,积极追踪国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重点吸引在地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和国内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区域性总部,具有大数据运用基础、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势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南京互联网金融中心建成江苏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和示范载体。三是凸显新街口商贸金融特色。商贸金融是涵盖贸易链全过程的综合金融。我区应发挥好核心商圈的领先优势,重点引进一批国际跨国公司、国内100强企业集团的地区性总部和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以及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加快现有商贸业态调整,使之向专业化、精品化、规模化方向转型,着力打造凝聚力和辐射力强的高端商贸金融品牌。

    4、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一是引入专业力量。聘请金融企业家、专家学者,成立“促进金融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为秦淮区金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委托金融企业开展招商,提高招商效率。二是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将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库,为金融人才在我区聚集发展提供创业、就业、培训、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三是加大激励力度。制定支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的奖励办法,根据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加大对新兴金融机构和公司上市的奖励力度。四是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打击非法集资,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构建金融体系、信用体系、市场规模、金融创新和政策环境等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生态发展环境。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