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部新城市政交通规划
合理性布局的思考与建议
区政协智囊团第三组
南部新城位于南京老城以南,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上建立的市级新城发展平台,建成后集科技教育、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自然景观资源于一体,将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良、交通便捷、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全市的国家级重要交通枢纽、创新基地和城市新中心。今年8月,市长在专题调研南部新城建设时指出,随着高铁南京南站的建成运营、大校场机场的搬迁即将实现,南部新城已从城乡接合部变成城市的窗口地区,从远郊区变成了连接主城和副城的重要功能区,从交通分割区变成了交通枢纽区。《南京市秦淮区总体规划(2013-2030)》中将南部新城定位为与新街口比肩的市级商业中心,将10平方公里的红花—机场片区定位于建设生态、科技型项目和高端服务业的“智慧新城”,规划人口10万人。机场跑道预留为城市“绿轴”,两侧安排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如美术馆、音乐厅、体育中心等,居住区、商贸、研发项目等围着这条公共设施带分布。因此,要加快南部新城的发展,进一步释放城东南片区发展的新空间、新潜力,推动城市功能内涵和品质的提升,合理布局市政交通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目前,根据规划,南部新城综合交通体系由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和道路系统构成。高速铁路汇集了京沪高铁、宁杭城际、沪汉蓉城际、宁安城际以及宁启城际等5条国家、区域铁路干线,对新城发展成为国家级交通枢纽和服务枢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南京南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地上二层为铁路站台,共3场28线;地面层为换乘广场,设有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停靠站及机场快线;地下为地铁1、3、6、12号线。基本实现了铁路、公交、地铁、长途客车和机场大巴的“零距离”换乘。轨道交通将有8条地铁线网,其中1号线南延线已经建成,3、6、12号线正在建设,5、8、10、13号线为规划线路,轨道交通分布密集,一定程度上可连接南京各地并辐射周边。道路交通由“五横十纵”构成,“五横”即应天大街、雨花南路、软件大道、绕城公路和宏运大道。“十纵”即凤台南路、机场二通道、宁丹路、共青团路、机场高速、双龙大道、御道街、国际路、苜蓿园大街、宁杭高速等。由此可见,南部新城市政交通规划已经比较完善,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居民出行需求,公共生活需求、便利程度的敏感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为此,我们对关于交通规划信息通畅、路网设计人性化、历史文化节点“记忆识别性”保留及环保节能等四个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关于交通规划信息通畅的问题
1、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由于南部新城地块目前由秦淮、雨花、江宁三个区分头实施,在各区交接部分相互之间应该继续服从原来总体规划,做到规划管理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互通有无,这样做出的规划设计才能符合实际,避免反复调整。规划中应针对南部新城不同功能分区及用地性质特点,除对用地性质、容积率、覆盖率提出较为详细的要点外,对市政,交通部分要做细化研究,强化不同交通的便捷性,突出该地块的自身特色。
2、做好五大板块之间对接。根据2013年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纪要(常务会议纪要第15号),南部新城北至外秦淮河、运粮河;西至大明路—宁溧路—软件大道以北地块—软件大道—茶花路苏豪地块东侧边界—丁墙路—站东二路—丁墙路南侧地块南侧道路—丁墙路南侧地块东侧道路—丁墙路—宁溧路向南—绕城公路—机场高速;南至秦淮新河;东至双龙大道—雨花台区、秦淮区、江宁区交界—宁杭高速—绕城公路。因南部新城实际面积已压缩为19.8平方公里,五大板块只剩南站枢纽区以及红花—机场片区,其他三个板块已交由雨花、江宁等区其他管理部门运营。此时五大板块之间的对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实际状况来看,“五横”应天大街、雨花南路、软件大道、绕城公路和宏运大道系统落实得较好,但“十纵”凤台南路、机场二通道、宁丹路、共青团路、机场高速、双龙大道、御道街、国际路、苜蓿园大街、宁杭高速实现贯通,由于受雨花台烈士陵园影响,对接不甚通畅,需要省、市、区各部门加强协调,保证板块之间接口信息的准确性。
二、关于路网设计“人性化”的问题
城市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交通拥堵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问题。由于过去城市规划只强调功能分区,路网设计只以主干道为主体,忽略了“细枝末节”,因而对居民的出行及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因此,建议在强调城市功能分区的同时,交通路网的设计应以“人性化”为主。
1、做好“市政先行”,实施雨水综合利用。在交通路网设计中,要抓好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以规划指导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做到在城市建设中市政设施先行,同时在市政先行中以“百年大计”为原则,不能过几年就不断修改规划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从规划开始,就要因地制宜,推广实施雨水综合利用。通过降低雨水径流、增大雨水入渗以及雨水调蓄、雨水回收利用等措施,提升城市雨水收纳控制能力,节约水资源,有效改善水环境、水生态。
2、着重考虑路网设计的亲和力以及人性化。路网设计要分层次,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四级路的分层建设要完善。整个路网的设计不能只强调主干道,而忽略支路和次干道。如果只重视主干路的建设,而忽视支路和次干道的建设,交通量过于聚集,就会使交叉口不胜负担,从而影响整个道路系统的运行。建议要从整个道路系统的网络、断面设计和交通管理来综合解决疏散问题。通过合理的道路等级结构、道路功能组织,视道路的等级与功能相匹配,高效地实现居民出行的“通”与“达”。要从小处着手,在次干道、支路上合理解决老百姓出入问题。在支路网的一些节点部分合理解决好公共交通、出租车、私家车的停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也可以有效增进人对道路交通,或者说是对街区亲和力的感受。
3、路网设计需要“差异化”。路网设计要从“差异化”设计入手,要考虑到快速通行和正常行车之间的合理过渡,增加缓冲空间避免突兀。要充分利用南部新城已有的交通优势解决“行车与停车”、“车行与人行”的矛盾,将南部新城的中心地段改建成适合行人活动的优先区,以恢复其原有的吸引力,并在其周围设置停车场,对汽车通行道路进行局部改良,起到方便进入中心区域的作用。通过路网的差异化,以及地铁、有轨电车、公交等公共交通资源的利用以及对出租车、私家车停车方便、便捷的规划,让未来南部新城的市政交通路网更趋于合理。
三、关于历史文化节点“记忆识别性”保留的问题
南部新城生态山水聚合有序,历史文化遗存繁多。如古长干里的大报恩寺为明代皇家大型佛寺,有“金陵第一刹”之美誉;渤泥国王墓修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外邦交友谊的象征;七桥瓮为七拱青石桥,是南京存留规模最大的明代古桥梁;大校场机场是民国时期最大的航空基地之一,见证了中国航空发展史。这些都蕴含着人类智慧、体现着人类的创造力,演绎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属于现在的我们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建议在片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节点,应该有“历史记忆识别性”地予以保留并使其传之久远。比如1929年—1931年建成的大校场机场,包括其中的美龄候机楼等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让它们在“历史记忆识别性”的保留中,发挥其他一些作用,并围绕它们更新使用功能,形成以“台湾文创”为特点的文化产业园。再比如顺着御道街南下的一个交通节点——神机营,在现有的规划当中,神机营也是作为识别性标识存在。可利用神机营广场举办明城汇、音乐汇等大型活动,形成新的城市客厅,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明文化”的影响。
四、关于强调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的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路网建设的空前扩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道路设计与生态环保理念的冲突问题日益突出。建议适时调整道路设计,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道路设计中。例如,在路网设计中,要全面考虑环保、节能问题。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下,绿色建筑已成为大势所趋。2013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江苏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各地在编制完善城乡规划时应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绿色交通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水资源利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引导绿色建筑推广运用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案》要求:“自2013年起,全省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省级示范区中的项目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四类新建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方案》还将加大政策激励作为绿色建筑实施的保障措施之一。为此,建议在南部新城规划中贯穿绿色主题,构建更“绿色”的生态格局、布置更“绿色”的产业结构、建设更“绿色”的建筑形态,引导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强调“四节一环保”,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
1、科学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中,以绿色、节能、环保为指导思想,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并落实到具体项目。
2、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严把规划设计关口,确保 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切实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严格建筑节能专项验收,鼓励执行更高能效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
3、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要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鼓励采用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空调、地源热泵热水、光伏发电的应用。
4、鼓励采用建筑节水技术。要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合理、综合利用传统水源与非传统水源,鼓励采用雨水、中水回用,采用节水器具和设置,采用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5、倡导采用绿色建材。要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倡导采用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的发展利用。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要采取具体措施,确保新区新建建筑全面达到绿色设计标准,即所有新建建筑必须达到绿色一星标准(通过设计标设);大于2万平米公共建筑、大于5千平米以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达到二星以上标准(通过设计标设);超过一定规模的地块,应至少有一个单体达绿色三星标准(通过设计标设、运行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