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区政协教卫文体委员会
近年来,我区将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以《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以现代化和人民满意为目标,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推动并形成了组织完善、活动丰富的具有秦淮特色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连续4年获得全国全民健身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又以“全民健身与青奥同行”为主题,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服务大众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1、完善基本体育服务保障上有新成效。一是建立全民健身工程点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健身器材长效管理考核办法》,为社区配备专职巡修员和工作督查员,定期排查,此做法作为秦淮模式在全市推广。二是加强体育健身科普、咨询指导服务。开展体育零距离系列活动,推出体育科普讲堂特色服务。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组建国民体质测试专门队伍,引导市民关注体质和科学健身。三是精心打造秦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电子地图。完成了20个社区体育俱乐部、302个晨晚练站点、576支健身队伍等7612个数据的采集,在全市率先完成电子地图制作,提升了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水平。
2、创新创优群体活动品牌上有新亮点。结合区域特点,坚持开展登山、射击、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30余项比赛及大型活动,举办年度体育摄影展,使秦淮全民健身风采得到了充分展示。与青奥接轨,蓄力做大品牌特色,在街道推行“一街一品”,在中小学推行“一校一品”群体项目。目前,我区承办的红花杯中国象棋邀请赛、金陵杯少儿围棋段位赛、春蕾杯少儿乒乓球赛、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秦淮体育节已成为传统的、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青奥之年,秦淮全民健身活动借机发力,呈现出大型示范、小型多样、典型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态势。
3、为民办实事提升满意度上有新作为。在2012年市“幸福都市满意度”测评中,我区排名居后,原因是公共体育服务不到位。为此强推三项举措,一是倾力建设10分钟体育健身圈。将其列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超前谋划,统筹布局,三年任务两年完成。2013年,我区代表主城区接受省局考核验收。二是打造公共体育服务精品社区。每年在街道打造一个健身精品社区,典型示范,辐射周边。完善了武定门、月牙湖公园体育设施,注入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身路径等体育元素。三是开通体育惠民直通车。连续数年,投入百万元配发运动消耗品,推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实行多元化服务。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1、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现有体育场地包括公共绿地、市民广场、秦淮体育中心、社会健身场馆、学校体育场地以及晨晚练点。辖区内仅有南京航天大学一所高校,没有大型综合体育场馆,49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承载103万人口的健身活动,体育资源极其缺乏。而全区中小学现有体育场地270个,面积25万平方米,占全区体育场地的49%,除27中外,其余学校课余时间及节假日无一对外开放。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区体育场地面积为51.6万平方米(含学校),离人均2.0平方米、共计200万平方米的国家标准相距甚远,实际利用率更低,直接影响了群众健身活动。
2、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均衡。首先是公共体育服务布局不合理。体育场馆设施多集中于中心区域,东部地区除了社区健身路径,其它体育设施基本是空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严重脱节。其次是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在不同人群分布不均。随着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广,老年人的活动意识迅速提高,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而中青年和青少年,一方面主动健身意识不高,另一方面适合的公共体育设施缺乏,参与率低。最后是体育设施配套不均。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主要是健身器械设施,鲜有篮球场、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场地,种类不够广泛,分布不均。
3、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虽非刚刚开始,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却处于初级阶段,较之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起步较晚。至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体育行政部门、体育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清,各类公共服务主体缺乏职能定位,导致体育公共服务难以合理、持续、有序地推进。当前我国体育事业仍然是政府包办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导致体育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有限,体育事业市场化程度较弱。而政府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服务对象有限和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较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较低。
三、对策和建议
1、坚持主导性,拓宽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保障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主导作用,将公共体育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体育部门在争取重视、沟通部门、强化管理方面主动作为,加大资金投入,用活社会资源,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在制度上改革创新,壮大体育社会组织力量,减少对体育非政府组织的干预程度,激发组织活力和创造力,使之与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优势互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建设,给予政策支持,为体育营利性组织创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和持续发展环境,拓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渠道,最大限度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解决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与公共体育需求突出矛盾。
2、坚持均衡性,加快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健身场地的实际利用率。一是积极推动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向东部地区布局。建议结合南部智慧新城板块规划建设,启动杨庄预留地块项目,打造大型文化体育中心。二是从规划源头抓起,抢抓健身阵地。在新项目建设中配置体育设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对于明城墙整治、内外秦淮河改造、拆违整破等工程,尽可能预留绿地、广场,安置体育设施;在新一轮社区达标建设中,加大社区场所建设,方便群众健身。三是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占全区体育场地近50%的学校体育设施,课余时间基本闲置,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对公众开放势在必行。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2015年前全市50%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借鉴上海、马鞍山及我市鼓楼区的开放模式,建立便于运作的开放机制,将开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试点先行,实现有序开放,有效管理。
3、坚持普惠性,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在健身设施服务方面,科学规划、民需为本、多元投入,融入秦淮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健身组织服务方面,积极推进体育社团发展,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对全市健身俱乐部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并逐步引进考评机制。在体育活动服务方面,以重大赛事带动大批业余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团队,创建体育活动品牌,做到全年有安排,月月有活动,活动有声势,阶段有高潮。在信息咨询服务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秦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电子地图,实现智能搜索,开通咨询、查询、预订服务的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软实力与硬实力双提升,逐步建立具有秦淮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上一篇: 关于我区律师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思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