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社区改革,创新社区治理的探索及思考
——以洪武路街道武学园社区为例
洪武路街道政协工委
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创新社区治理,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综合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洪武路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要求,在积极推进街道综合体制改革的同时,以武学园社区为试点,突出社区自治功能建设,优化社区治理结构,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与社会资源、社会组织及社工队伍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格局,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创新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
武学园社区党委围绕搭建“一核两翼双平台”(一核: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两翼: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双平台: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新模式,创新“全覆盖工作法”、“十色网格管理法”、“ABCDE分类服务法”,积极推进“三化”(区域化党建、网格化管理、多元化服务)建设,从面、块、线三个层面实现对社区的三维治理。
1、围绕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区域化党建。按照“党建覆盖区域”的要求,创新“全覆盖工作法”,加强社区“大党委”建设。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成立社区“大党委”,除9名专职委员外,按照兼职委员数不少于社区党组织委员职数50%的要求,结合民生工作站、“双结对,双提升”、“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工作,从“两代表一委员”、民生工作站领导、结对共建机关党组织负责人、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聘请5名兼职委员。街道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展“地校共建,协同创新”活动,由该院选派一名优秀党员学生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助理。创新党组织设置,探索“支部建在网格上”、“支部建在自管会上”。社区党委下设10个网格党支部,4个非公党支部,1个青年党支部,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目前,正在筹建1个自管会党支部。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四项制度,明确社区“大党委”工作职责。建立要事共议制度,制定《武学园社区“大党委”工作规则》,明确社区“大党委”工作职责和运行规则。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商讨社区党建及全面建设工作,听取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党务公开制度,通过社区宣传栏,及时公开社区“大党委”会议的内容、决议,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建立挂钩联系制度,每名委员挂钩联系一个网格党支部,参加支部活动,每年帮助联系点解决2个以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承诺评议制度,制定《武学园社区“大党委”委员考核办法》,明确社区专兼职委员年度考核内容、方法,推动兼职委员由“情感化”支持向“责任化”履职转变。三是建立工作机制。实行四项联动:社区“大党委”与网格党支部联动,网格党支部与辖区党组织联动,网格党支部与党员群众联动,网格内各类党组织联动。社区“大党委”整合资源,形成以网格为主的社区党组织管理体制,实现了社区党建资源内外一体化循环、区域化联动。社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整治、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党员服务等方面为驻区单位搞好服务,提供社会实践基地。驻区单位党组织发挥单位人才、场地、资金、设施等资源优势,为社区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和帮助,配合做好各项工作。通过机制制度建设,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
2、围绕加强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推进网格化管理。按照“社区形成网格”的要求,通过网格化管理,更好地落实社区自治和服务。一方面,明确社区自治与社区服务“两翼齐飞”的工作思路。将自治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将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宗旨。按照“围绕服务开展自治,通过自治落实服务”的要求,社区在组织服务中,了解掌握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确定为民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并对服务的质量、时效、满意度实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在发动居民参与自治的过程中,围绕为居民服务的内容展开,通过平等参与、积极对话、民主协商,切实解决居民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更好实现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以300户居民为单位,将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运用“颜色管理法”,将10个网格以10种不同颜色标注,以易于识别和便于责任到人。每个网格对应配备专(兼)职九大员:网格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政务代办员(网格长)、民情联络员、信息宣传员、计生管理员、社保协管员、公安协勤员、环境保洁员、维稳安保员。按照“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要求,将社区自治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十色网格管理法”的社区自治和服务特色模式。
3、围绕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服务平台,推进多元化服务。按照“服务划分类别”的要求,突出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多元服务力量,搭建服务平台。一方面,明确社会组织服务与志愿服务“双措并举”的思路。注意发展社区社会化服务,培育、引进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为老、为小和扶弱等有偿、低偿及无偿服务。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会组织服务的重要补充。搭建志愿服务对接平台,制定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依托民生工作站、“双结对,双提升”、“在职党员到社区”等载体,建立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另一方面,以多元化服务为渠道,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服务平台。根据社区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划分五类服务,按照相应的英文单词首字母排列,创设“ABCED分类服务法”:对于劳动年龄段下岗、失业居民、残疾、低保等困难人群开展A类服务(Assist—帮助、扶助),对于外来务工者、流动人口开展B类服务 (Belong—归属、属于),对于老年居民、离退休人员开展C类服务(Care—关心、关爱),对于社区青少年开展D类服务(Direct—指导、引导),对于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开展E类服务(Extend—延伸、扩大)。针对五类服务,建立银发会所、心理驿站、技能课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以及民生工作站、“双结对,双提升”、红色e家云服务平台、绿色家园网吧、常青帮困助学团等志愿服务平台,将社区服务覆盖到各类群体。
二、社区改革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1、社区服务功能不平衡,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目前,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相对完善,主要承担民政救助,就业保障,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信访维稳,文明创建职能。相比较而言,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服务功能则较为薄弱,呈现不平衡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需求逐渐呈多元化、个性化趋势,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居民表现出不同的需求趋势,如老年人群需要的是家政服务和健康指导服务,困难人群需要的是救助和就业帮扶,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和拓展。
2、社区“行政化”色彩仍然存在,自治功能有待提高。在现有体制下,社区的投入大部分来自政府,对于政府交办的有关事务,社区必须按要求落实。虽然,南京市颁布《关于切实减轻社区(村)负担,提升服务群众效能的七项规定》为社区减负,但来自上级部门的检查、会议、台账、评比名目未完全取消,使得社区人员的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行政化”事务中,客观上使得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依然存在。导致社区自治功能弱化,社区工作人员泛行政化,对社区自治引导力不强,居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
3、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全区社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洪武路街道为例,主要呈现:一是性别比例失调,男性社工仅占社工总数的13.5%。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社工年龄参差不齐,新生力量薄弱,未形成梯次。三是专业水平不高,全街共有社工126人,只有41人取得社会工作师初级及以上资格,占全部社工的32.5%。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社区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减弱了社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关于深化社区改革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深化完善社区改革。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参考,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我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作为深化街道综合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建议区相关部门针对社区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基层集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及时开展走访座谈,广泛地听取居民群众、社工、街道干部和驻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基层实际,对社区功能目标、发展方向进行再策划、再调整,使其更符合基层实际,更具操作性。
2、进一步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目前,街道和社区各类信息比较完善,但相对独立。如民政信息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和救扶对象信息,社保信息主要是退休职工、失业和再就业人员信息,计生信息主要是育龄妇女、独生子女信息,残联信息主要是残疾人信息等。这些信息各自独立,没有融合。按照南京市关于建设“智慧街道”、“智慧社区”的有关要求,在这些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完整的信息体系。利用网格员收集的信息,不断补充完善。这些信息资源将会指导社工在具体服务上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人性化。
3、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服务机制。抓住我区深化社区体制改革的契机,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外包,着力扶持、培育或引进社会服务组织,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提供政府购买、培训、小额贷款等优扶政策,帮助、扶持这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同时,巩固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将志愿服务特别是党员志愿服务作为社会组织服务的重要补充,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档案。除目前已有的民生工作站、“双结对,双提升”、“在职党员进社区”等特色志愿服务外,鼓励和引导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愿意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去,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爱心、服务社区的平台。
4、进一步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完善并落实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居民公约制度,将社区内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让居民充分参与,让“替居民做主”变成“让居民自己做主”。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坚持依法自治,突出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武学园社区为例,通过“金銮社区论坛”、“银发议事会”等活动载体,鼓励和引导社区成员,居民群众为社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春兰、夏荷、秋菊、冬梅 —— 社区四季文化广场活动”等,以增加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健全各项事务准入制,进一步明确界定社区的职能,让社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自治。
5、进一步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分类管理办法。针对社区工作人员不同身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解决社区性别比例失调,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激发社工队伍活力。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中“注重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加大从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的有关精神,在同等条件下,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居民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青年社工,优先录用公务员。
上一篇: 关于在老城区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建议
下一篇: 关于加强小区自治管理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