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宁路片区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性开发的社会价值

  • 时间:2015-01-27
  •   夫子庙街道政协工委

      一个城市无论怎样发展,只有升华到文化的层次,才能进入历史,留下记忆。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城南是历史文化的集中地,如何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深入开发,进而提升城区文化魅力,发展旅游业及商业,并将之作为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古迹的真正意义所在。目前江宁路片区很多历史文化古迹由于保护资金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认识不足,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江宁路片区历史文化古迹介绍

      南京市江宁路是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雨花门北侧一条南北向的城市道路;北起南京市秦淮区长乐路,南至南京市秦淮区雨花门,向南接雨花桥,是南京老城南门东地区的一条重要的主干道路。江宁路拐进巷子就能看见“老虎头”三字,这是这里唯一的地名标识了。这一段巷子很短,只有两百多米长,巷子深处有“周处读书台”和“古石观音庙(光宅寺)”两处古迹,这里的独特丹霞地貌赤石片矶也是当年的金陵十八景之一。

      1、石观音寺:

      石观音寺位于江宁路片区老虎头44-5号,更早时候唤做光宅寺。此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原为梁武帝萧衍故宅。据《金陵古迹图考》载,梁武帝萧衍出生秣陵县同夏里,即今天南京秦淮区老虎头地区,同夏里是他的别宫宅地。梁高祖武皇帝萧衍生于464年,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在位四十八年。

      在梁武帝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笃信佛教的武帝于天监六年(公元507年)舍宅建寺曰“光宅寺”,也叫“萧帝寺”。“光宅寺”比古鸡鸣寺历史还早20年。后来萧帝寺毁,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募建了“石观音寺”,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叫“光宅寺”了。当时庙宇宏伟,后几经兴废,现仅存正殿、后堂一座,寺内仅有一尊石观音像,故民间又称石观音寺。

      2、周处读书台:

      周处读书台位于老虎头43号,地处中华门东隅的赤石矶。周处读书台相传是周处任东吴东观左丞时的堂宅,有说是周处出仕前读书之处。相传1000多年前,南京门东地带有个叫周处的青年,他力大无比,常常在街头惹是生非,将人打死打伤。后来周处发现自己被人们称为门东一害,于是决心为民做好事,将功补过。后来改过自新的周处在秦淮河利涉桥南筑台读书(即今老虎头43号的周处读书台),又拜名师陆机兄弟为师立志苦学,写出了《墨语》、《风土记》等书。并且出任东吴东观左丞,吴亡后出仕晋,官拜广汉太守,散骑常侍。晚年在平齐万年起义中阵亡。

      周处之为众人所知,是因为他痛改前非而后又立业成名,可谓历史上难得的迷途知返的典范。其改过自新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后来被收入新中国统一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学生必读的课文之一。周处的故事对广大中小学生非常有教育意义。

      3、赤石矶(金陵四十八景)

      赤石矶,在中华门外养虎巷,到中华门门东的周处台一带,是赤石矶遗址。在老虎头南面的岗埠。地处古城的东南隅,是雨花台的余脉。因石质赭红,且“长河东来,绕城而过,有石枕流,可坐十许人”,故名赤石矶。赤石矶在明代就已是一块醉人的风景地,《留都见闻录》这样描述赤石矶景致:“岸皆林樾,尤多石榴。林杪通街,为居人鳞次,而矶以隔林,遂觉静窅。”康熙年间赤石矶仍是一处好玩的景点。至乾隆时也不逊色,并以其形态扁平而冠以“赤石片矶”,名列金陵四十八景。明清时期,赤石矶一带仍为风景名胜区,有周处台、石观音寺以及芥子园等诸多景点。以石观音寺为中心的每年一度庙会,以赤石矶为起点的正月十六走城头的习俗,在清代仍得以延续。

      二、江宁路片区历史文化古迹现况

      1、石观音寺:目前石观音寺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每月初一、十五以及观音娘娘寿辰允许香客进入。进入寺庙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从江宁路6号旁边小巷子进入,有不少小商贩在巷口出售香烛。从小心桥东街也可以进入光宅寺。这里也有香烛供应点。整个石观音寺附近这样的“临时香烛供应点”大约有7-8处。对乞讨者来说,初一、十五是个“好日子”,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获得施舍,在两条必经之路上还有很多的乞丐,影响了通行和市容。经走访调查,石观音寺附近还住有东王杨秀清的后人,据统计,杨秀清在南京目前健在的后人恰好有51人,其中有不少住在石观音寺附近,包括杨秀清的第四代曾孙。

      2、周处读书台:解放以后,周处台遗址成为民居,占地面积456平方米。现存五开间大厅一座,饰有望砖檐口及板雕花纹。原计划2010年完成复建,如今依然包围在大杂院之间,周处读书台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门楼周围不仅建有房屋,还有各种杂物堆放在周围,由于地处大杂院,这处标注时代为西晋的门楼也成了大杂院的院门,院内高低不平的平房一家挨着一家。如果不是门楼上那处已有些斑驳的文保石牌的提醒,这处门楼也早已被淹没在一片杂乱之中。门廊于1980年重修,拱下从右向左依次书着“周处读书台”五个大字。门廊早巳被岁月侵蚀成了青灰色,边上有一块南京市政府颁发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匾。

      3、赤石矶:赤石矶风景区在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圮废,现在大部分是住宅区。

      三、江宁路片区历史文化古迹开发意义

      随着南京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城市之魂的历史文化古迹受到了破坏,导致了城市文化的灵魂的灭失。加之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历史文化消费发展有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南京城市文化建设要通过发展历史文化消费来促进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健康的城市文化。南京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江宁路片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物质条件。

      2014以来,南京市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打赢“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改革创新实质突破、青奥盛会精彩圆满”三场硬仗,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随着省会经济圈建设的铺开,在大环境大背景下,老城南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机遇:门东开发,江宁路出新,地铁三号线,青奥前后南京一轮老旧危房改造,无疑为江宁路片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借鉴国外城市对文化古迹保护与再开发所采取的政策与措施,江宁路片区历史文化古迹开发的意义基本上可以归结到环境、经济及社会这三个层面。

      1、文化层面:历史文化古迹是显示城南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城区精神品质的文化品牌,是城市精神财富,首先在于它是文化传承与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文化名人往往是一个时代民族精神象征,有利于提升文化气质和道德水平,有助于塑造城市的个性与风范,提升魅力,打造这张城市名片是有着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2、经济层面:注重对江宁路片区历史文化古迹经济活力的培育,开发旅游资源,讲究营造有特色的活动,全面提升门东地带历史底蕴,吸引游客,营造商业氛围;

      3、社会层面:着力于对文化古迹建筑物的修复,整体物质环境的改善以及与其他旅游景点的沟通连接等。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借旅游的发展帮助解决街区衰退带来的种种内部问题,达到重建社区的目的。

      三个层面的措施有机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同时启动三方效应,在此基础上加上成功的开发和宣传,促进形象更新和知名度提升,从而对整个城南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具体做法建议

      一是提升文保意识,健全文保理念。不仅对名人故居内部环境进行设施完善,也要对故居的周边环境进行人文和绿化景观的建设,完善其文化功能。在参观名人故居等文化遗迹时,只有少数游客能够严格遵守故居游览规定,做到文明参观,大多数游客都会出现抚摸文物、强制拍照、甚至偷窃等不同程度的行为。针对此种情况,需要大力宣传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并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名人故居所在地社区进行深入宣传,深化其主人公保护意识,提高民众的文化保护素养,以最广泛地发动民众力量,并鼓励相关研究学者参与到研究保护方式的过程中来,以形成正确导向。

      二是修复尊重原貌,加强环境治理。对江宁路内现有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处读书台),采取保存、修复、复原的保护方式,严格按文物保护的要求实施保护,保持原貌,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遗存,强调保护的“原真性”。划定严格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石观音寺采取整治的方法,即保存建筑的传统风貌,局部(主要是立面、屋顶等建筑外观)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内部进行整治改造,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

      三是深挖文化内涵、发挥教育意义。建议由区文化局牵头,专管部门针对各处的文化古迹进行详细实地调查和认真论证。明确定位,找准切入点,确立古迹文化的整体感。例如周处改过自新的教育意义,梁武帝萧衍的生平事迹,通过对整体环境的精心布置,对细节的设计,通过对名人生平的真实再现,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精神的升华,不仅对于名人本身及事迹有充分的了解,还能对名人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甚至还能通过名人透视名人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这才是文化挖掘的最高境界。

      四是紧贴时代需求,开拓文保思路。古迹保护,并非关上门来小心翼翼地守护让其不见天日。需要在现有正确理论指导下大胆创新,依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利用,让其发挥教育功能、价值引导功能以及文化审美等功能。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寻求突破。文化古迹类景区属于人文旅游产品,存在观光产品多,参与活动少;静态展示多,动态演绎少;传统形式布置多,现代科技运用少的局面,导致名人故居类景区出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趋势。因此,文化古迹类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在遵循原风格的基础上强调现场感、动态感和参与感。要利用名人古迹的巨大影响力,针对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化开发,进行景观的营造和活动设计。

      五是加强宣传意识,寻求文化突破。江宁路片区文化古迹群长期缺乏自我宣传的意识,石观音寺,周处读书台,赤石矶等文化古迹普通群众甚至连其名称、地址都没听说过,必须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应通过新闻媒体、文艺创作、网络等多种渠道,以新闻报道、文学影视作品、纪念画册、举行纪念活动、张贴宣传品等手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鼓励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例如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周处读书台,征文大赛,在群众中深埋文化形象,掀起文化古迹游览高潮,扩大影响。由文化和旅游部门联手加大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和金陵48景的宣传报道,将其作为城南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吸引每个到门东的游客来感受、解读、品味历史名人古迹的文化内涵,进而深化对城南历史文化魅力的感受。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