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委员,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区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街道政协工委:
区政协三届一次会议拟于2022年元月上旬召开,征集提案是大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做好全会提案征集工作,充分发挥提案作用,高质量建言献策,现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特别是对提案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研究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规划、工作报告、专项计划等。
2、精心选题。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党和政府决策的重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社会矛盾汇集的焦点,选择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符合秦淮实际且属区权限范围的课题,深入思考,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3、深入调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撰写高质量提案的前提。会议期间没有安排专门时间撰写提案,提案者要超前研究,结合提案参考要目以及自身专长特点,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力求全面、真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多写出高质量的精品提案。
4、建议要实。提案最具实质的是解决问题的建议部分,要按照“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基本要求,做到一事一案,简明扼要,主题突出,建务实之言,献可行之策,言之有理,措施具体,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5、有关事项。(1)提案必须按规范的格式和时限提交,篇幅不超过1500字为宜。(2)提案一律使用电子文档,实行网络提交。请政协委员登陆秦淮政协网(网址:http://www.qhzx.gov.cn),点击首页“提案工作”—“网上提案”栏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填写提案者相关信息并书写提案内容,完成后点击“提交”即可。(3)委员联名提案,发起人作为第一提案人,签名列于首位,在“提案者”一栏选择添加附议人,并将附议人在正文之后标注。(4)以党派、团体,街道政协工委名义提出的集体提案应由该组织署名,以专门委员会名义提出的集体提案由组织者或召集人签名。(5)请委员树立质量意识,先定题、后调研、深思考、再撰写。个人提案原则上每人提交1件,最多不超过2件。(6)本次会议拟封闭式召开,酒店房间未配备电脑,请各位委员做好统筹安排。
为做好区政协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工作,提高提案整体质量,我们结合全区工作,编印了《区政协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参考要目》,随函发给你们,供借鉴参考。
联系人:袁舒婧 电 话:84556362
附件:《秦淮区政协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参考要目》
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2月15日
附件:
秦淮区政协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参考要目
一、综合经济方面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新型都市工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秦淮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
2、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
3、深化白下高新区改革创新;
4、深化秦淮硅巷、南航创新湾区建设;
5、发挥驻宁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6、打造南部新城文化超级总部基地;
7、加快新街口商圈提档升级与商圈联动;
8、探索建立新街口商圈跨行政区管理协调机制,着力促进商圈持续发展;
9、强化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10、后疫情时代促进商圈焕新发展,汇聚活力与时尚;
11、以体育赛事带动健身休闲消费,打造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12、围绕八大产业链和我区“4+4”产业体系精准引才;
13、加大对老旧楼宇的改造升级力度;
14、加大对园区的改造升级力度;
15、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16、打造“一体四库两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管理;
17、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质效;
18、加快业态转型,扶持电商直播产业建设;
19、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健康医疗等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20、精准招商,持续引进头部企业和标杆项目;
21、加大清洁能源相关产业扶持力度,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22、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二、文化与旅游方面
23、构建“全域一体、内外联动”的文旅商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擦亮国家全域旅游金字招牌,推动国家级文旅商融合示范区建设;
24、放大古今交融特色,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影响力;
25、擦亮“世界文学之都”名片;
26、围绕“城市记忆”打造文化新地标;
27、举全市之力推进秦淮河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8、联动“一城一河”历史文脉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精品项目;
29、推进“秦淮河畔小剧场群”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艺术腔调,不断激活文旅商融合发展活力;
30、以“太平南路演艺集聚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太平南路历史文化复兴和商业繁荣;
31、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用创意与技术结合的方式讲好“秦淮故事”,将故事线转化为产品线、旅游线、消费线、传播线;
32、推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打响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示范品牌;
33、加快推进秦淮河水上游览线东段(东水关——复成桥——逸仙桥——汉府桥)开通,实现夫子庙、长江路两个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联动发展,助力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34、推进老城南文旅商融合提升,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样板工程”;
35、推进门西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36、加强夫子庙、老门东、小西湖等片区联动;
37、推进南部新城和夫子庙、新街口文旅商资源深度融合,致力建设“一城两圈”新消费产业生态链;
38、挖掘“郑和”内涵,推动郑和文化从秦淮走向世界;
39、打造南部新城文化超级总部;
40、挖掘秦淮区红色文化资源,拓展全域旅游维度;
41、创新非遗活化利用方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42、挖掘资源、立足疫情防控,加强智慧景区建设;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43、推动紫东秦淮片区规划建设;
44、加强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生态系统;
45、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46、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小区,建设低碳先锋城区;
47、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全力打造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
48、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49、持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
50、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51、推进安全生产长效管理;
52、深入推进本质安全建设;
53、高标准实施垃圾分类,持续美化人居环境;
54、全力推进市政管网建设,形成“街巷纵横、绿道延展、密路网小街区”城市风貌;
55、推进全民阅读,设立公共场所阅读区;
56、加快停车场智慧化建设,采用“潮汐式”共享停车模式盘活全区停车资源;
57、加强重大项目的安全监管力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秦淮;
58、重视城区公共运动设施增建、改建,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区;
59、深入推进老旧小区“红色物业”管理;
60、深化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
61、培养全民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62、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常态长效;
四、民生保障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63、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布局教育资源,新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
64、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65、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66、发挥职业教育联盟作用,推动文旅商等领域产教融合;
67、加快构建和城市发展和治理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体系;
68、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69、精准施策,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70、加强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完善城市安居体系;
71、加大物业行业监管力度,打造一批物业管理示范小区;
72、围绕我区产业结构和企业类型分类施策,努力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
73、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新模式,提高困难群体生活质量;
74、完善母婴室和无障碍通道建设,方便特殊群体出行;
75、加快社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参与和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76、打造“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77、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五、法治建设方面
78、深化集成改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79、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科学化水平;
80、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打造诚信秦淮;
81、高标准实施“八五”普法计划,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82、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高质量推进平安秦淮建设;
83、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引导和规范市场健康发展;
84、推进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85、扩大基层民主,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
86、进一步提高履职成效,形成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议政成果;
87、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