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区政协召开三届3次主席会议。区政协主席何素玉主持会议,区政协副主席孙丽、於朝勇、杨卫青、李云俊、潘春雷,秘书长王媛出席会议,区政府副区长卢杰应邀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关于全区医养结合推进情况的通报,并进行协商讨论。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目标,大胆探索实践,早在2013年推动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欢乐时光老年公寓“联姻”,形成“楼上养老,楼下就医”的社区医养服务模式;积极改革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家庭病床”工作位居全市首位,“社区家庭医养结合服务规范”获评“南京市社会建设创新十佳案例”;用足用好资源,与省中医院、市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推动“院府合作”深入开展。经过多年的耕耘发展,我区医养结合工作可圈可点、成绩喜人。
协商讨论中,与会人员围绕推进全区医养结合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建立社区卒中综合防治体系,推动脑卒中分级诊疗、完善患者健康档案、加强预后康复能力建设;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构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强化医养优势互补;抢抓重要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共建优化服务供给网络,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医养结合共同体;用老年人的思维,发挥好我区中医优势,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等等。
区政府副区长卢杰在讲话中对委员们的发言作了积极的回应,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就相关工作作进一步通报和介绍。
一、聚焦关键问题,精准激发医养结合新动力。鼓励多元发展,以错位发展把握更多机遇,延伸服务链条,将社区智慧医养服务拓展至普通老年群体,把医养结合、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等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政府年度工作任务。
二、统筹多元力量,全面提升医养结合工作聚合度。做好区级统筹,加快成立区级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研判,强化工信、卫健等多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细化分解相关要求责任。
三、全力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医养结合供给水平。完善政策支持,加快制定加强医养结合与医保报销机制的衔接等政策,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落实薪酬制度改革,加大对从业人员的补助力度。
四、加快品牌建设,有效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贡献度。完善发展思路,把中医诊疗、治未病等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加快建设统一的老年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做好品牌建设,为全市医养结合工作提供示范经验。
会议总结时,何素玉主席对全区医养结合工作提出四点意见:
一、以更高站位认识医养结合工作的重要性
高质量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既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和上级规划部署的客观要求,更是顺应秦淮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秦淮区作为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且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口在医疗、照料、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高质量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政府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二、以更实举措破解医养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难题
一是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加强社会面宣传发动,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比例,加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标准化建设;抓住我区长期护理险试点契机,指导帮助失能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纳入“长护险”;尝试推行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缓解高龄、独居、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痛点”。二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嵌入“健康卫生小屋”“全科医生工作室”,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得综合服务,打造“15分钟健康养老服务圈”;对于服务人员短缺,特别是男性护理员少的问题,探索“物业+养老”模式,整合街道社区、医疗机构及社会组织等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等全天候全层次养老服务。三是推动医养机构深度合作。扩大政府普惠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利用自持物业新增一批医养结合综合体,改变主城区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现象。同时大力推进医养机构深度合作,建立预约就诊、转诊、名医定期坐诊等工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医养结合服务。
三、以更优机制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常态长效
一是厘清各方责任边界。医养结合工作涉及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方方面面,要进一步厘清各方职责,建立权责清单,呼应彼此关切,有效形成全区一盘棋。二是发挥医联体联席会作用。建议健全完善医联体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就医养结合推进情况进行常态化调度,定期会商研究存在问题,寻找破解之道。三是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在省市层面,积极呼吁将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居家老年人的家庭病床等纳入医保支付;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线上医保结算,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护理需求。在区级层面,加大财政支持,提高补贴标准,完善相关医护人员职业待遇,进一步拓宽进修、培训及晋升路径。
四、以更高标准放大工作品牌影响力
一是做优“中医颐养”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我区中医资源丰富优势,支持公办中医院开办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推动“中医养老”成为新时尚。二是做大“家庭病床”规模,进一步做细做实预约上门和家庭病床服务,组建稳定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命体征监测、换药等服务。三是做强“互联网+护理服务”,建立以二级医院为核心、一级医院为基础、护理站为特需服务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为失能半失能、空巢、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提供方便。四是做长康养产业链,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医疗资源,通过南部新城医疗中心试点,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前一步打通社区健康养老通道,做大做强康养产业规模,使其成为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