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多起源于河流。河流和大地一样,裹挟着文明的泥沙,无私地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养分,孕育着人类的蓬勃生长。中国文明走过千百年,流出一片万古江河。
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讲述了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地冲突与融合中,逐步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这本书以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为坐标,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以及对庶民文化的关切,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本书作者许倬云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历史、识跨不同学科的大学者。许倬云,历史学家,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曾受教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王世杰等。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许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在中国文化史、社会史和中国上古史等领域有精深造诣,善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许先生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
《万古江河》是一本中国通史,全书三十五万字,起笔自史前文明,顿笔于百年蹒跚。这又是一本大家小书,行文中无一处直接引用历史文献,皆明白如说话,把严谨、精深的学术内容,能阐释得举重若经,又能叙述得深入浅出。前言更是书写得文采飞扬,宛若磅礴挥洒的诗意骈文。这是一本写给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读本。淡化朝代更迭、国家兴亡,少了帝王将相、圣贤名流;它徐徐不急,娓娓道来,讲百姓的饮食和生活,讲制度的变迁和迭代,描绘了中华祖先曾经的生活脉络与印记。这是一本具有“家国情怀”,延续“五四精神”的书。许倬云先生的视野广袤、思路腾挪,悲天悯人,使得这本书厚重却不沉重,丰富却不晦涩。这是一本有生命力的书。许先生著书时年近八十,但他沉静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直抒喜憎之胸臆,鲜活的生气充盈文字之间,与书中的时间长河、地缘纵横、历史转折,一起经纬交织,如同我们的文明,涌动着生命的热情。
荐读一
【万古江河】
“只是长江水系支流复杂,多姿多彩,也许更近似文化长河的变化景象。长江源自巴颜喀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先流向西南的深谷,袭夺金沙江,再流向四川接纳沱江、岷江、嘉陵江,汇集了西藏甘青的灵水,始成洪流。从此,大江东流,在冲破大巴山的拦阻时,奔腾叫啸,两岸峰高及天,神女雾掩,巫峡云遮,藤萝垂碧,滩险水急。江水又东,出峡之势,一泻千里,奔入湖广丘陵湖泊,于是浩荡奔放,始成大器。江水又东,一路收容湘资沅澧,以及赣江、清江带来的南方雨流和汉水带来的中原黄土,更有雍容广大的气象:星沉平野,月上东山,远树近山,江渚沙洲,美不胜收。自此东下,江水浩瀚,日月出入其中,隔岸但见山影。过了南京,遂与海通,广陵夜潮,石城汐止。江海相拒相迎,进退之间,或则江水积淀成洲,拦江截流;或则江流冲刷,裂岸崩石。终于大江倾泻入海,一时还不能与海水融合,俨然是蓝色大海中的一条绿色潮流。有大江带来的水流,挟来的数千里泥沙,海洋始能成其大。百川朝宗,天下众流都在五洋七海中泯合,无所区别。”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万古江河”不仅仅指流淌千年的对文明具有重大作用的江河,还以这个生动贴切的比喻,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持久性和开放性。书中从河流说起,却不囿于河流,而是从文明的起源到影响亚洲、影响世界的文明发展,展现了中国文化圈的扩大和充实。
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是兼容并蓄、无问西东的胸怀。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至僵化时,也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伏跌宕,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成洪流奔向大海。
荐读二
【何以中国】
“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的旋律,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竞渡的鼓声,田间低沉的中音,山上高亢的唱腔,有时夹着狂风暴雨与浪涛,有时则伴随着江南的和风细雨或山地的松涛瀑布,诸音杂陈,但最后却交织成为一个最复杂、最丰富的交响乐。这个交响乐是这个地区人类喜剧的一幕,这一台戏在这个舞台上已演出一万年了。”
——(许倬云《万古江河》)
许先生返顾与审视了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将中国文化圈当作不断扩张的过程,由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至世界的中国。
每一个阶段的中国,面对不同的境遇,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最终改变了自己,不断成长,同时影响世界。
万古江河汇聚起一滴滴水,汇聚来自五湖四海的养分,汇聚起文化的光。中国经历过起步、发展,经历过强盛、巅峰,也经历过蹒跚、颠簸,文脉绵延,靠的不是固步自封、遗世独立,靠的是融合贯通、观照自省。
荐读三
【无问西东】
“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与同化四邻。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许倬云《万古江河》)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只要文脉不断,生命和文明就能不断延续。中华民族徜徉在华夏文明长河的滋养未曾间断,所以她的生命力一旦被激发,就会蓬勃奔涌而且持久不断。
许倬云先生说过:“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什么样。”这是知识分子真正的广袤视野和济世情怀。
中国面临如今的世界之大变局,身处走向复兴的关键期,应当重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历史的传承与延续,建设文化强国。发展新时代文化的应有之义是保持在历史当中闪亮的开放格局和交流态度,坚持创新创造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如此,中国文化才可以走向世界,实现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向全世界郑重宣示,中国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坚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治理原则,追寻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由内而外呈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巨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是因为我们了解我们的过去,我们也笃信我们的未来。
当背景足够广阔的时候,人们的目标就会相同。
万古江河,昼夜不止,向千百代的祖先,献上敬礼!
万古江河,川流不息。这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推荐人
耿奇,南京市秦淮区政协委员、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长。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进入丝绸行业十多年的时间,利用自身传统文化教育背景,致力于宣传和推广中国丝绸文化,在传统丝绸行业实现了产品研发、运营模式和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创新。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级的科技、文化项目。本人被评为江苏省“丝绸双创人才”,2019年度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带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团队成功创建国家三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