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委员在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协商讨论意见建议汇总

  • 时间:2017-02-22
  •   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于2017年1月4日—7日举行。会议期间,委员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等形式,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汇总整理为六个方面共37条:

           一、经济建设方面

      1、加快推进新街口金融商务区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强化功能区、弱化行政区”的思路,逐步弱化五老村、朝天宫、洪武路街道的行政区经济职能,进一步强化新街口管委会在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建设发展中的功能作用,重点强化产业引导、项目推进等经济发展与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构建“管委会+投融资平台+项目建设单位”运作模式,以及“管委会主导、管养分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新机制,为商务区创新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进一步打造升级夫子庙商圈。放大夫子庙文化旅游资源效应,扩大水游城、水平方、茂业天地等商业体的影响和辐射,形成夫子庙商圈整体品牌优势。加强夫子庙地区地下空间整体整合利用,打通夫子庙商圈的地下空间,将水游城、水平方、茂业天地的地下商业以及地铁站等连为一体,方便旅游购物,形成良性互动。

      3、加强“一区多园”建设与发展。加强园区楼宇资源统筹,放大白下高新园区政策优势,实施创意东八区、新百南京中心等重点园区楼宇升级计划,新增一批区域性总部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一区多园”网交会,以网交会形式推动各类要素集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园区联动、产业互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动地铁站点向我区重点园区布局或延伸。

      4、加强对本土企业的培植扶持。在一些政策优惠上,对本土企业与新引进企业要一视同仁,同等条件下给予同等优惠。搭建实体企业与银行机构的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帮助更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融资。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多提供一些企业投资的渠道,为企业投资秦淮、参与秦淮建设创造更多条件。

      5、留住“大明路汽车街”招牌。经过多年发展,大明路汽车街在南京汽车市场具有巨大影响力,建议在南部新城开发建设中,借鉴杭州在西湖边设立高端汽车品牌展示区的做法,让“大明路汽车街”这一招牌能继续保留、再续辉煌。

      二、文化旅游方面

      6、打造秦淮河西五华里旅游文化街区。认真梳理西五华里秦淮风光带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体验、休闲和怀旧的主题,保护性修复沿河传统民居和街巷肌理,复兴凤凰台、杏花村等历史文化景点。注重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西五华里街区的不断繁荣。

      7、提升门东历史文化旅游内涵。对门东片区的芥子园、周处读书台、光宅寺、赤石矶、杨秀清行宫遗址等历史景点进行整合,加快复建或修缮,串点成线,与大报恩寺、夫子庙连成一片。充实门东片区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文化艺术人才走进门东,通过实物展览、技艺展示、文艺表演、互动活动等形式,向游客宣传门东的历史文化内涵,打出“老城南印象”招牌。

      8、整合七家湾片区旅游资源。以泥马巷—打钉巷—七家湾—丁家巷为轴线,打造“一园两城三街”,即:以回族文化为主题、草桥清真寺为核心的西域风情园,仓巷、安品街古玩城,打钉巷回民特色清真美食街,七家湾、丁家巷回族风情商业街,打钉巷地名文化一条街,形成集清真食品、伊斯兰宗教文化、西域歌舞、少数民族服饰与特色建筑等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商贸多功能街区。

      9、加快长干桥片区开发利用。长干桥片区是南京的南大门,要加大对该片区历史文化底蕴的宣传,重视该片区的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对该地块五个文保建筑要制定详细的保护利用规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防止“速食化”开发,打造精品工程,打造有“灵魂”的建筑。

      10、加快我区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将“一城一河”作为全区文化休闲旅游发展的串联轴线,贯通明城墙内外空中游览线,形成环城墙文化休闲旅游绿色廊道;做好内外秦淮河沿线的环境整治、景观提升、休闲业态布局,构筑滨河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合理规划开发内外秦淮河的码头建设,积极整合水系景观、历史风貌、滨水绿地、文化创意和公共活动等内容,让码头成为秦淮河水上、岸上互动旅游的连接点和转换地。着力打造秦淮夜生活品牌,以创意产品、文化体验、演艺活动丰富景区活动,同时大力挖掘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各项民俗活动,丰富休闲旅游体验方式。

      11、进一步整合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发挥我区五教齐全的优势,统筹文化价值、旅游节点、辐射影响、特色地位、景区融合等,抓好宗教场所建设管理,积极推动宗教旅游文化发展。针对我区宗教场所较为分散的实际,开辟以“最南京”为品牌的若干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专线,实现联点成面。

      12、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对街道文化事业经费的保障,鼓励社会、个人捐赠和赞助,吸引各方面共同投资公共文化惠民事业。加强社区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在确保基本功能空间的基础上,突出当地人文特点和文化传统,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一社一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

      13、加强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开发。从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认识民国建筑价值,梳理我区民国建筑现状并建立档案,为保护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对文保建筑应加强修缮保护,对需要扩建的民国建筑应与原有建筑和周边环境保持协调。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对我区民国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整体规划,同步编制道路交通、停车场地、地下管线等相关配套规划,加强工作落实,提高组织程度。通过增加财政补助、加大银行信贷、扩大债券融资等方式,增加民国建筑保护利用方面的投入。

      14、促进中医药特色文化产业化。梳理现有中医药文化具备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如金陵膏滋等,可先在现单位培育,条件成熟后逐步移至各类产业载体。发展秦淮特色中医养生旅游产业,根据条件以点带面成立秦淮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业态形式为金陵(秦淮)膏方产业基地,秦淮菜系与药膳馆,中药及中药保健品作坊,药材加工与真伪鉴别基地,中华全系保健养生馆及培训中心,针灸推拿保健操的模拟动漫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及体验馆等。

      15、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设立区级非遗保护资金,用于非遗传习基地建设、项目保护、传承人培养、活动开展、非遗数字化档案建设等。借助职校、高校科教资源,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对当年晋升国家、省、市级的传承人给予奖励,对60岁以上的区级传承人每年给予一定补贴。打造省级以上传承基地,设置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非遗项目展示馆,创建“中国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基地”。以秦淮灯彩公司为试点,积极推进秦淮灯彩研发、制作、推广、营销的产业化。

      16、做精做细每个文化景点。根据“小而精”“最南京”的区情特点加强对秦淮每个景点的规划、建设和利用,在“小”“精”上多做文章,把每个点都做成精品,做成亮点。

      17、发挥南京书画院作用。南京书画院是市里唯一工艺美术馆,但与区内工作联系很少,希望区里加强与该单位的对接联系,让其积极为本区服务,为秦淮文化发展作贡献。

      三、社会事业方面

      18、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目标定位上,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均衡;在教育布局上,要盘活老城区教育资源,加大新城区教育供给,提前做好新建学校办学资源储备;在财政投入上,要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加大专项建设投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在师资培养上,要重视校长培养,完善干部成长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视引进优秀教师,建立代课教师专项保障经费和代课教师准入机制,加强对全区教师的统一管理。

      19、促进名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文枢中学在钟英中学带动下,连续两届中考成绩有了提升。目前问题是:建议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好做法,积极推动骨干教师互换,加强对交流老师的考核,同时明确交流教师不占对方学校评定职称的名额等政策。

      20、将特色文化和艺术植入学校教育。加强特色文化艺术类学校的打造,如:在海福特色小镇打造传媒特色学校,走艺考的路,并进一步打造特色学校群;利用社区资源创办“最南京”学校,打造“非遗”特色课程。

      21、发挥图书馆学习教育功能。区图书馆与社区沟通交流很多,希望能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可通过少儿数字图书馆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资源,还可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便利。

      22、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全区范围内养老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建立5家左右区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3-5家区级老年健康医疗服务中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采集覆盖全区居家老人的大数据,对居家老人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政府补贴资金为居家老人提供“适老化”改造。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会化运行试点,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助餐点和老年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深化居家养老“医养融合”,逐步完善统筹规划、机构共存、信息对接、救助联动、医疗互助、监管联动等机制。

      23、高度重视发展居家养老产业。加大对居家养老产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相关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大对专业养老机构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养老产业从业人员的护理培训,共同推动居家养老产业发展。

      24、关注“银发族”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要鼓励子女就近居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5、积极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市妇幼保健院单体分娩量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处于全国第一,医院接诊量已达到饱和,建议在南部新城规划建设中,统筹考虑市妇幼保健院分院建设,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诊需求。

      四、城市建设方面

      26、统筹把握老城保护更新与新城开发建设的关系。以老城保护更新为特色,更好地挖掘历史底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实现“城区即景区”。以全面推进南部新城开发建设为契机,将发展落在土地资源开发、重点载体建设上,形成重要经济增长极。通过新城一体化发展,将老城的优质资源植入新城,以新城开发的效益反哺老城,推动老城新城有机融合,携手共进。

      27、全面推进黑臭河道治理。河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都很强的工程,要统筹好长计划与短安排、建成区与全流域、治标与治本、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发挥规划引领约束作用。将产业调整转型升级作为治水的重要方略,建立涉水企业准入机制、退出机制,并纳入企业信用体系,对不达标的、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要责令退出。科学制定清淤方案,以先进的生态修复等现代化技术取代传统的清淤方式。抓紧启动实施红花河、东风河、响水河、永丰河引水工程,打通断头河与秦淮河的连接通道,让每一条河道都有活水流淌。

      28、深化城市河道的管理与利用。在大力推进黑臭河道治理的基础上,把河长责任制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建立行之有效的上下游河道、岸坡责任单位关于监管、维护情况的通报、协查、互助联动机制。依托社区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的力量,组建“老太太监督团”、“红袖章志愿队”等,让社区群众直接参与河道整治的监督与管理。

      29、探索推进街区制建设。结合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的推进,积极推进街区制建设,在老城区选择小西湖片区为试点,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精雕细琢”,维护老街区肌理,尽可能保留原住民;在新城区以建立南部新城中芬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区)为契机,积极推进密路网、小街区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30、做好南部新城规划工作。构建多个规划融合的平台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注意规划留白,防止重复建设。运用大数据系统对南部新城交通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论证工作,提高科学性。

      31、老城保护更新要重质量重民生。老旧小区出新前要有整体方案,不要反复开挖、重复建设。道路改造起步要高一些,规划要长远一些,要算好大帐,防止重复投入、反复施工。

      五、社会管理方面

      32、加大城区群租房治理力度。成立区、街两级群租房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和整合公安、房产、城管、市场监管、消防、卫生、街道综治办、社区等各方力量参与整治工作,加强源头管理,注重堵疏结合。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尤其应充分考虑来宁务工人员、看病求医人员、毕业大学生、拆迁安置过渡人员等群体的低价租房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群租房问题。

      33、改善被征地老年农民生活状况。当前,被征地老年农民已陷入一定的养老困境,建议适当提高早期被征地老年农民的生活补助标准,提供差异化生活补贴;建立政府专项资金,对被征地老年农民提供适度医疗救助;实施关爱工程,做好对被征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

      34、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构建司法保护体系、合力帮教体系、有效防范体系,充分发挥诚爱基地在对未成年人帮教矫治中的作用。吸收整合检察、法院、公安、司法、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社区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部门的相关资源,联合法律界人士、心理专家、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共同招募组建一支兼具经验性和亲和力的志愿者队伍。探索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工作下沉,重心下移,建立社区网络信息平台,高效便捷地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

      35、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全区28家菜场的农药残留检测点的作用,加强巡查,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位置前移,更好地保障群众吃上“放心菜”。

      六、其他方面

      36、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相关报告。政府财政预算报告专业性强,很多委员对财政预算支出的构成及口径不是很熟悉,希望对委员进行财政预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以便于委员更好地在这方面协商议政。

      37、关于民生工作站工作。民生工作站是秦淮区的亮点工作,建议吸纳更多的政协委员参与这项工作,让委员走入基层、深入群众,更多地倾听民声、了解民意。



                                                                                                 

      政协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

      2017年2月3日





    网站导航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秦淮区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 地址: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苏ICP备15058786号-1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